文化

谈谈“认真”

稿件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: 2025-10-10 08:13:03
分享至:

  世界上万事万物,如何对待它,取不同的态度和方式,是认认真真还是马马虎虎,是认真负责还是敷衍了事,结果大不相同。世上无难事,只怕有心人。认真,就像一把精准的游标卡尺,能在别人忽略的细微缝隙里,找到成事的关键。所有到来的成功,都离不开认真的浇灌;所有厚实的结果,必定带有认真的底色。虽说,认真并不一定都能收获好结果,但不认真肯定不会有好结果。因此,待人接物,保持认真之心总好过敷衍应付,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“较真”,实则是通往成功的阶梯。

  何为认真?“认真”说到底,是一种言出必行、守信重诺的人生信条,是一种执着追求、认真负责的处事态度,更是一种全情投入、心无旁骛的行为方式。学习之道,贵在认真;工作之成,精于认真;生活之美,源于认真。商鞅立木为信,以五十金兑现搬木之诺,筑牢变法根基;张骞两度通西域,牢记肩负使命,开辟东西丝路,是认真。玄奘西行十七载,无畏孤身涉险,终取真经归东土;祖逖闻鸡起舞十余载,矢志中流击楫,誓复中原故土疆,是认真。曹雪芹著《红楼梦》,“披阅十载,增删五次”,写尽人间兴衰事;托尔斯泰写《战争与和平》,数易其稿反复打磨,打造世界文学精品,是认真。“杂交水稻之父”袁隆平,一生追逐“禾下乘凉梦”,数十年奔波田野反复实验;故宫文物修复师“与时光对话”,日复一日严守匠心传承文明,是认真。带着目标的坚守、带着热爱的专注、带着责任的较真,让一件事从“完成”臻于“极致”,让一个人从“平凡”淬炼出“不凡”,这——就是认真的模样。

  从词性上讲,“认真”实为动宾结构词汇。前面的“认”是动作、是态度,后面的“真”,可以作真实、规律讲,亦可理解为标准与程序,或约定俗成的规范。认真就是坚持按事物规律、既定程序、有关规范去做,不偷奸耍滑,不投机取巧,不变通糊弄。为什么要讲认真?一来认真才能发现规律。有些事物特别是复杂事物本身的“真”,深藏事物内部,不下一番“认”的功夫,很难发现和掌握。二来认真能够提高效率。事物的规律、固有的程序、成熟的规范等,都是实践的产物,是从成功的经验、失败的教训中总结而来,有的还经长期文化积淀而成。遵照执行可以避免走弯路,可以节省时间和精力。三来认真是实现价值的有效途径。一个人,当以全情投入奋力而为时,便能充分激发自身蓬勃能量,心到则思虑深,眼到则观察细,耳到则辨得明,手到则动作利,腿到则定位准。全身官能协同发力,定将有效推动既定目标的实现。

  认真是看得见的努力。它可能是采写稿件时多一点反复核对,是设计版面时多一点不断调整,是准备材料时多一点连续打磨。这些看似琐碎的“多一点”,恰是平庸与出色的分界线。许多人参加工作,新到一个单位,一开始大家能力水平差不多,多年以后基本不在同一条线上。原因可能有很多,但对工作的态度、对人对事认真与否,必定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。认真的人,往往自带一种“轴劲”。他们不满足于“差不多就行”,而是会追问“为什么不行”。这种“轴”,不是固执,而是对事业的敬畏,对自己的负责。而且,认真还会产生一种“滚雪球”效应。当认真做好一件事,获得的正反馈会让人更愿意在下一件事上投入心力,久而久之,便形成了“凡事讲认真”的做事惯性。这种惯性,会在人生的关键节点,成为最硬的底气。当然,认真意味着付出更多,投入额外的时间、精力,甚至承担更多责任。但正是这种“付出更多”,往往能让认真者积累能力、沉淀品质,最终会以“更扎实的成长”反哺自己。

  认真并非天生具备。它具有一定“保鲜期”,需要反复“锻打”。一般来说,人参加工作、走入社会之初,抑或刚刚经手事情的时候,由于新鲜感或者不太熟悉的畏惧感,往往能够认真对待。但随着时间长了,环境和工作开始熟悉了,人性中懒惰的一面就会潜滋暗长,敬畏之心就会慢慢松懈,当初的认真劲就会递减。要想保持认真,需要不断与不认真作斗争,不断在实践中锤炼、磨砺。世间万事,皆成于实干;若无躬身力行、笃志深耕,纵有千般蓝图,亦难逃流于空想、止于未竟之境况。实践中,为什么有的人认真,有的人不那么认真,有的人有时候认真,有时候又不太认真,对这件事认真,对那件事又不那么认真?其中既有惰性与惯性因素的影响,也不排除有个别因私心杂念而刻意为之的情形,但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,终究是一个人的品行修养。

  讲认真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态度,也是我们党大力倡导的作风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,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,讲“认真”不仅是态度问题,而且是关系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大问题,是关系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大问题,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大问题。纪检监察工作是政治工作,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,容不得半点马虎敷衍。唯有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,认真地做,精准地干,才能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,才能不负党和人民重托。(江东)

>>><<<

谈谈“认真”

2025-10-10

  世界上万事万物,如何对待它,取不同的态度和方式,是认认真真还是马马虎虎,是认真负责还是敷衍了事,结果大不相同。世上无难事,只怕有心人。认真,就像一把精准的游标卡尺,能在别人忽略的细微缝隙里,找到成事的关键。所有到来的成功,都离不开认真的浇灌;所有厚实的结果,必定带有认真的底色。虽说,认真并不一定都能收获好结果,但不认真肯定不会有好结果。因此,待人接物,保持认真之心总好过敷衍应付,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“较真”,实则是通往成功的阶梯。

  何为认真?“认真”说到底,是一种言出必行、守信重诺的人生信条,是一种执着追求、认真负责的处事态度,更是一种全情投入、心无旁骛的行为方式。学习之道,贵在认真;工作之成,精于认真;生活之美,源于认真。商鞅立木为信,以五十金兑现搬木之诺,筑牢变法根基;张骞两度通西域,牢记肩负使命,开辟东西丝路,是认真。玄奘西行十七载,无畏孤身涉险,终取真经归东土;祖逖闻鸡起舞十余载,矢志中流击楫,誓复中原故土疆,是认真。曹雪芹著《红楼梦》,“披阅十载,增删五次”,写尽人间兴衰事;托尔斯泰写《战争与和平》,数易其稿反复打磨,打造世界文学精品,是认真。“杂交水稻之父”袁隆平,一生追逐“禾下乘凉梦”,数十年奔波田野反复实验;故宫文物修复师“与时光对话”,日复一日严守匠心传承文明,是认真。带着目标的坚守、带着热爱的专注、带着责任的较真,让一件事从“完成”臻于“极致”,让一个人从“平凡”淬炼出“不凡”,这——就是认真的模样。

  从词性上讲,“认真”实为动宾结构词汇。前面的“认”是动作、是态度,后面的“真”,可以作真实、规律讲,亦可理解为标准与程序,或约定俗成的规范。认真就是坚持按事物规律、既定程序、有关规范去做,不偷奸耍滑,不投机取巧,不变通糊弄。为什么要讲认真?一来认真才能发现规律。有些事物特别是复杂事物本身的“真”,深藏事物内部,不下一番“认”的功夫,很难发现和掌握。二来认真能够提高效率。事物的规律、固有的程序、成熟的规范等,都是实践的产物,是从成功的经验、失败的教训中总结而来,有的还经长期文化积淀而成。遵照执行可以避免走弯路,可以节省时间和精力。三来认真是实现价值的有效途径。一个人,当以全情投入奋力而为时,便能充分激发自身蓬勃能量,心到则思虑深,眼到则观察细,耳到则辨得明,手到则动作利,腿到则定位准。全身官能协同发力,定将有效推动既定目标的实现。

  认真是看得见的努力。它可能是采写稿件时多一点反复核对,是设计版面时多一点不断调整,是准备材料时多一点连续打磨。这些看似琐碎的“多一点”,恰是平庸与出色的分界线。许多人参加工作,新到一个单位,一开始大家能力水平差不多,多年以后基本不在同一条线上。原因可能有很多,但对工作的态度、对人对事认真与否,必定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。认真的人,往往自带一种“轴劲”。他们不满足于“差不多就行”,而是会追问“为什么不行”。这种“轴”,不是固执,而是对事业的敬畏,对自己的负责。而且,认真还会产生一种“滚雪球”效应。当认真做好一件事,获得的正反馈会让人更愿意在下一件事上投入心力,久而久之,便形成了“凡事讲认真”的做事惯性。这种惯性,会在人生的关键节点,成为最硬的底气。当然,认真意味着付出更多,投入额外的时间、精力,甚至承担更多责任。但正是这种“付出更多”,往往能让认真者积累能力、沉淀品质,最终会以“更扎实的成长”反哺自己。

  认真并非天生具备。它具有一定“保鲜期”,需要反复“锻打”。一般来说,人参加工作、走入社会之初,抑或刚刚经手事情的时候,由于新鲜感或者不太熟悉的畏惧感,往往能够认真对待。但随着时间长了,环境和工作开始熟悉了,人性中懒惰的一面就会潜滋暗长,敬畏之心就会慢慢松懈,当初的认真劲就会递减。要想保持认真,需要不断与不认真作斗争,不断在实践中锤炼、磨砺。世间万事,皆成于实干;若无躬身力行、笃志深耕,纵有千般蓝图,亦难逃流于空想、止于未竟之境况。实践中,为什么有的人认真,有的人不那么认真,有的人有时候认真,有时候又不太认真,对这件事认真,对那件事又不那么认真?其中既有惰性与惯性因素的影响,也不排除有个别因私心杂念而刻意为之的情形,但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,终究是一个人的品行修养。

  讲认真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态度,也是我们党大力倡导的作风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,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,讲“认真”不仅是态度问题,而且是关系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大问题,是关系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大问题,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大问题。纪检监察工作是政治工作,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,容不得半点马虎敷衍。唯有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,认真地做,精准地干,才能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,才能不负党和人民重托。(江东)